在赵构称帝后,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思考的,那就是南宋的未来基本战略。
>杜充决黄河决堤(杜充简介)
后世许多人认为,在南宋立国之初,有不少人打算北伐光复故土。实际上,这是典型的“以点概面”。
不可否认,那时确实有一些高呼北伐的声音,但大家应该注意的是:偌大的南宋,为什么只是“一些声音”,而不是满朝文武群起要求北伐呢?
很显然,那些没有吭声的大多数,并不支持北伐。
赵构虽然成为了皇帝,但他手中可称为精锐的军队,绝不会超过十万,而即便是这些所谓的军队,内部也是派系林立,看起来一片乌烟瘴气。
除此之外,地方杂牌军大概还有二三十万,可是在遇到强敌时,这些军队只会躲在城里瑟瑟发抖,美其名曰“与城池共存亡”,实际上是闭上眼睛求神拜佛,保佑金国军队不要攻城。
也就是当时的金国体量不足,无法消化各地方势力,才给了他们苟延残喘的机会。指望这些人响应号召北伐,肯定比登天还难。
如果用摆在台面上的大道理来说就是:这些军队分散在广阔的国土上,除非花费天价的军费,否则根本不可能成建制地调到某个战场上打仗。
赵构手里有钱吗?有一点,但想要拿出从天南地北调集二三十万大军的军费,那无疑是痴人说梦。
明白这些事实之后就能明白,赵构手里就这么点资本,如果一门心思地与金国打仗,基本等同于自杀。
现在的北宋故地,最多的不是金军,也不是地方政府的杂牌军,而是义军和流寇。
北方地区的统治秩序被金军打散了,而金国又不具备统治这片土地的体量,所以在金军撤离之后,大多数地区都是由义军、流寇控制着。
这些武装力量,通常都是由底层军人、强人拉起的队伍,他们与南宋体制缺乏天然的联系,根本不是政府可以有效控制的。甚至而言,这些力量越来越强大,本身就会摧毁南宋的统治基础。
在这种背景下,南宋最紧急的任务,就是修复文官系统,然后在此基础上,建立强大的中央军。在没有做好这一切时,什么前景都不用谈,因为谈了也白谈。
在南宋立国之前,北宋故地的文官系统,一直受到强大外力的打击。
第一、金国在不断发力,他们每攻破一个城池,就会重创当地的文官系统。
第二、义军、流寇每占据一个地区,也会重创当地的文官系统。
前面我们说过,赵构的基本盘就是文官系统,如果某地的文官系统崩盘,就意味着该地区脱离了赵构的控制。
面对此情此景,赵构只得前往文官系统相对完整的南方,毕竟北方已经被祸害得不像话了。
在这种背景下,就如耶律大石劝天祚时所说的,以辽全盛之时,都不能与金国正面相争。现在都被打成这副德性了,你还想与金国正面相争,那不是找死吗?
赵构如果选择坐镇汴梁,只能有两个结果。
第一个结果就是大家都不积极跟进,最后等着金国大军围剿,赵构重演徽钦二帝的结局。
第二个结果就是大家都积极跟进,但因战斗力不够,于是南宋残存的军事力量进一步被打残。
有没有第三种可能性呢?应该是没有的。
许多人总认为,宗泽和杜充先后坐镇汴梁,能与金军周旋那样久,如果赵构迁都回汴梁,汴梁的实力肯定会更强大,怎么可能无力对抗金国呢?
这个说法是不对的。
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宗泽和杜充的分量都无法与赵构相比,这两人坐镇汴梁,金军不会过分紧逼。可如果赵构直接迁都,那金军直接再玩一次南侵即可。
当初是怎么收拾徽钦二帝的,接下来就怎么收拾赵构,毫无难度。
因为赵构不在汴梁,所以金军将主要精力用于扫荡西北、河北、山东和中原。
因为,只要在这些广阔的地区,都建立起类似维持会的伪政府机构,汴梁城就是一个熟透的果子,哪怕不摘,它自己也会掉下来。
当然了,因为这种原因,不要说宗泽能守住汴梁了,就是杜充也能守住汴梁。
更神奇的还在于,杜充率军南撤后,留守汴梁的军政长官,领着一群老弱残兵,也照样能守住汴梁。
汴梁城是在杜充南撤八个月后才沦陷的,最后沦陷的原因,说起来都有些无厘头。汴梁城的一些守军,成天和外面的伪军耍钱、交易。往来得久了,大家也没有什么敌意了,于是几百伪军趁夜登城,就把汴梁城给攻破了。
先是金人破京师,时河南之北悉为金所有,睢、洛皆屯重兵,惟汴京及畿邑犹为宋固守,而粮储乏绝,四面不通,多饥死。有河北签军首领聂渊者,与其徒十十五五,以食物与守城者博易,积久稔熟,遂不之疑。是日,渊与其徒数百人,夜登城之北壁,纵火焚楼橹。
从这里,我们大约可看出来,后来的汴梁城可以守住,绝不是因为汴梁城的防守有多强大。而是它的政治意义、经济、军事意义越来越小。所以,根本不值得金军全力以赴地夺取。
基于上述理由,所以南宋在制定基本战略时,把帝国划为四大版块。
第一大版块是两河、中原战区,这个版块是宋金之间最初的缓冲区。
因为两河靠近金国地盘,所以这个缓冲区以金国控制为主,南宋为辅;中原靠近南宋的地盘,所以这个缓冲区以南宋控制为主,金国为辅。
但在争夺这些缓冲区时,刚建立没多久的南宋有一个天然缺陷,那就是他们的军队太差,看到金军主力时,除了以空间换时间、敌进我退外,就是据险而守。
在这种背景下,金国只要集中军事主力,就可以反复在这两个地区不断扫荡,而扫荡的结果,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军队变成伪军,让越来越多的地盘,都建立起类似维持会的伪政府机构。
从这层意义上,南宋丧失两河、中原地区只是时间问题。无论是宗泽还是杜充,最多只能拖延时间,却无法改变结果。
事实上,宗泽镇守汴梁的时期,整个北方地区就被金军打了个稀巴烂。而宗泽呢?也就是保证了汴梁为中心的地区没有沦陷。
第二大版块是两淮、两湖战区。
因为南宋的野战能力太差,所以在开国仅过了一两年的时间,两淮、两湖也开始变成双方争夺的缓冲区。
在两淮、两湖地区,宋军虽然还是被金军吊打,但金国始终无法真正攻破这个缓冲区。因为两淮、两湖地区水网纵横,金军在这里通常是狗熊掰棒子,捡了这个丢了那个,更主要的是,还经常遇到不可测的危险。
这个版块的存在,让南宋有机会整合江南地区。因为总的来说,金国无法有效控制两淮、两湖地区,就算冒险进入江南,也会变得力不从心,而且不能持久。
第三大版块是西北战区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西北也是一个缓冲区。因为宋金双方一直反复争夺这里,而且总的来说,南宋一直处于劣势,但是因为西北山区比较多,所以金军虽然一路吊打宋军,却无法席卷西北地区。
这个版块的存在,让金军难以杀入西南地区,最后金军虽然控制了西北普遍地区,但是终于无力再南下一步了。
第四大版块是江南大后方。
江南大后方包括西南、江南,因为有前面三个缓冲区的缓冲,所以这里一直相对稳定。对南宋而言,最迫切要整合的也是江南地区。
整合江南地区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,虽说江南地区的文官集团、士绅集团非常完整地保存着,但是大宋受到的震荡实在太大,所以军人势力也有失控的倾向。
正因为这种原因,南宋用了七八年时间,才构建了五大集团军。
刘光世、张俊、韩世忠、岳飞、吴氏五大集团军,在南宋开国七八年后,才算基本建成。直到此时,南宋才算拥有了与金国一战的资本。
事情发展到此时,金军再想进攻江南大后方,已成为不可能了。
在这种背景下,金军主力敢南下,南宋主力就敢北上;而且宋、金开战的地方,通常都是不利于金军作战的两淮、两湖、秦岭地区,所以金军经常会受到重挫。
现在的问题是,宋军越过两淮、两湖、秦岭继续北上,与金军大举开战,是不是还可以保持类似的优势呢?
赵构的答案很简单,那就是宋军的军事优势,只能在这个地区维持,如果不断北上,只会不断消耗自己的军事、经济资源,却不会有什么结果。
如果抛开情感原因思考问题,赵构的答案应该是正确的。因为,南北的分界线,是双方打了十多年仗才博弈出来的,在后来一百多年时间里,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。
这本身就证明,这条分界线是南北双方经济、政治、军事实力决定的,不是某个人的态度决定的。
总的来说,南宋的整体战略是非常清晰的。只是在皇权时代,类似的战略都会被御用文人尽力模糊。
因为,类似的记录太详细,有损皇权的神圣性。这种内容,会让人看到皇权可以高高在上,也需要与各种力量博弈的。
所以,皇权记录的文字,最后沉淀下来的内容,就渐渐变成了童话性质的内容。
总而言之,皇帝那两个字本身,就神奇到了极点。如果不是因为皇帝智商、勇气有问题,赵构就凭皇帝这两个字,就可以率领大家直捣黄龙了。
其实呢,皇权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神奇,所以赵构创业的难度,绝不比其它开国皇帝的难度低。